1、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吸收液中酸碱浓度,当发现酸性浓度过高时应该及时更换吸收液。2、废气处理设备周围应保持干净卫生。3、需经常检查吸收塔中喷淋是否堵塞,如果堵塞应及时清理,或对塔内进行清洗。4、净化塔中的吸收液是通过加液箱进行添加,液位因与进叶口水平,设备运行后,这时会有一部分液体进入循环系统中,再次添加液体使得与进液口水平;在使用过程中应观察吸收液使用情况,当发现消耗多时要及时添加,吸收液应每8小时进行一次检查,而且缺少时要及时添加。5、设备停止运行时,首先停鼓风机1-2分钟后,再停循环水泵。使用
巴中喷淋塔在使用过程中,只要保养好。总的来说,也不例外。如何保养喷淋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塔身所用材料99%是聚丙烯,众所周知,聚丙烯材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在-20%的低温和高温下都能正常工作。
喷淋塔的用途:1)酸雾废气喷淋塔主要用于有害废气、胶粘性气体的前处理,它能有效的分离气体中的固物。2)喷淋塔是锅炉烟气采用石灰石湿法脱硫的主要的设备。用石灰石或石灰石粉作吸收剂,将石灰石块或石灰。喷淋塔是由什么组成的?以过滤器、多级喷淋、下滴器、收集室等部件组成。喷淋塔在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国内化工行业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加,环保标准对排放至大气的废气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喷淋塔化学吸收工业排放气中的有毒、有害成分的环保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1、在安装酸雾净化塔时,要保正基座一定要要在高出地面150mm以上的混凝土基础上,水泵、风机应按要求另做混凝土基础。2、在运输和安装时要注意对产品的保护,不得碰损机体及部件。3、如果要将酸雾净化塔在室外的使用,在北方冬季应对塔体的底部水池部位进行防冻措施。4、使用时当水箱装好了水以后,切记一定要打开塔底通水往水泵的阀门让水进入水泵后再通电。净化塔先开循环水泵2-3分钟,再开动鼓风机,停机时应先停鼓风机1-2分钟后,再停循环水泵。
以喷漆工业废气为例,工业废气先通过漆雾滤网,把漆雾拦截过滤后进到紫外光催化除臭箱,运用特制的高能高臭氧UV紫外光光线直射醋酸乙酯等酯类工业废气及VOCs和TiO2光催化,催化裂解废气如:氮、三甲胺、硫化氢、甲硫氢、甲硫醇、二甲二硫、二硫化碳和苯乙烯,硫化物H2S、VOCs类,苯、甲苯、二甲苯的分子结构链构造,使有机或酯类化合物分子结构链,在高能紫外光光线直射下,转化转化成低分子结构化合物,如CO2、H2O等。
喷淋塔特点:1.除尘脱硫效率高,采用碱性洗涤水时,脱硫效率可达85%:2.设备占地少,安装方便:3.耗水、耗电指标较低:4.耐腐蚀、不磨损,使用寿命长:5.设备运行可靠,维护简单、方便。废气喷淋塔本身包含有本体、填充层、除雾层、循环洒水管路,及循环水槽等。PP喷淋塔本体包含了废气入口、出口、视窗,维修入孔及PP喷淋塔内部用以支撑及固定用之结构,以确保PP废气喷淋塔本身之耐蚀性增加其使用寿命。
pp喷淋塔由三部份组成,即贮液、进气、喷淋、脱水和出气,耐酸水泵装在外侧,与塔进、出口管连接,塑料球分别装在喷淋内。酸雾净化塔为玻璃钢一体成型,结构紧凑,耐腐蚀,耐高温,外表光滑;除水部份:塑料制隔离式产生水气分离;喷水部:高压喷水产生雾状,分上下两段扩大接触处理提高功能;填充物:海胆型或皇冠型,PP质一体成型;循环水槽需有防溢水口,50mm水位溢水排放管;观察窗:5mm厚透明压克力板制;自动加水装置:浮球液面自动控制式。
含尘气体、黑烟尾气经烟管进入废气净化塔的底部锥斗,烟尘受水浴的冲洗,经此处理黑烟、粉尘等污染物经水浴后,有一部分尘粒随气体运动,与冲击水雾并与循环喷淋水相结合,在主体内进一步充分混合作用,此时含尘气体中的尘粒便被水捕集,尘水径离心或过滤脱离,因重力经塔壁流入循环池,净化气体外排。废水在循环池沉渣定期清捞、外运。
酸雾静电捕集器是静电收尘器系列产品中的一个种类,静电收尘成为专利技术后一次成功的实际应用便是1907年用于硫酸雾的捕集。酸雾净化过滤法,酸雾过滤器的滤层主要包括板网、丝网和纤维三种型式。板网除雾器的滤层通常由聚氯乙烯材料制作,交错叠置于设备内。丝网除雾器中的丝网一般由聚乙烯或耐腐蚀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纤维除雾器的纤维材料则以聚丙烯和玻璃纤维居多。机械式酸雾净化法,这类废气处理方法的原理是借用重力、惯性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使雾滴与气体分离,从而达到净化目的。常用的设备有折流式除雾器、离心式除雾器等。
吸收净化气态污染物的主体设备室吸收装置,包括各种类型的吸收塔、文丘里洗涤器、鼓泡反应器等。在吸收装置中,含有可被吸收的污染物a的混合气体与吸收剂S逆流(或顺流)接触,完成吸收过程,被净化了的气体(不被溶解的组分b和剩余的a)和吸收液(含有a和s),分别排出装置之外作进一步的处理。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效率,与吸收装置的结构、性能和吸收过程中的气液平衡有相当大的关系。吸收过程是一个相际传质机理,主要有双膜理论、薄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界面动力状态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相际传质过程中德界面状况及流体力学